我對門的老租客退房之后,住進了一位女..
性格決定命運嗎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相信“性格決定命運”這種說法了。
我認為“性格決定命運”中的“性格”背后的含義是很深廣的。它不僅僅是氣質傾向(內向或外向),更多的是一個人的個性、情感、素質、修養及人格等的綜合體。
實際上一個人的大部分性格在出生前就已經形成了。一個人的性別、血統、出身、智商、天賦、身高及像貌等等基本上是由其父母決定的(父母雙方是否有先天性遺傳疾病對后代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以此為基礎(這是最根本的),出生后他的父母對他是否關愛,家庭環境是否和諧穩定,父母對他的啟蒙教育是否得法,童年的生活是否快樂,是否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教育環境(教學質量,學習氛圍,與同學和老師的關系是否融洽等)工作環境(公司和個人的發展空間,公司內的人際關系等)受教育程度(包括所學的專業、是否留學),他所交往的朋友是哪種類型,所交往的各種人是哪種圈子,是否有特殊的經歷,讀過哪些書,個人愛好,婚戀經歷和職業生涯是否順利等等等等。以上這些先天(最基本的)和后天的種種因素造就了一個人現在的“性格”--------除了前面提到的個性、情感、素質、修養、人格等,還包括適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學習能力、適應環境能力、心理承受力、自我調控能力、意志品質等非智力因素和倫理道德觀、價值取向、人生目標、需求層次等等。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的父母和他后天的經歷以及他所處的外部環境決定了一個人的“性格”,這種“性格”也就基本注定了一個人的未來命運。(他有可能會在某一時間某一領域獲得成功,但這并不代表他的整個命運會有根本的改變)。
我畢業前一直天真地以為一個人的命運至少有一半掌握在自己手中,工作多年后發現大錯特錯。作為一個小小的個人------改變(或改善)個人生活可能是容易的,卻無法改變所處的生存環境。哪怕跳到一個心目中理想的環境,過了不久也會發現一個同樣的問題----無論什么環境總有它不完美、不合理,甚至是丑惡、黑暗的一面。人是生活在限制中的,除了欲望之外,一個人的學識、能力、智慧甚至是想象力等都是有限的,因此命運基本被限定了。
我想多數的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在剛走入社會時,一定是躊躇滿志、意氣風發,想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實現心中美好的理想。幾年之后結果怎樣呢?一帆風順、平步青云的畢竟是少數,暫時沒成功的可能會陷入困惑、茫然、彷徨、無奈,甚至一蹶不振、自暴自棄、玩世不恭,游戲人生,甚至墮落下去。作為一個普通人是無法改變自己的環境的,只能被動地接受和適應。只有那些強人、偉人、超人和圣人才有“可能”創造一個所謂更美好的理想的(社會)環境。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自有它的道理,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只能接受宿
命論。從另外一個角度考慮,假定“性格決定命運”是成立的,那么改變性格就能改變命運。性格能改變嗎?我想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只是實在太難,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各種不同環境的磨礪。
哲人和思想家總是說什么---了解自己是最難的,而超越自己就更難。結果一些詩人、學者、藝術家、哲學家、思想家超越自己的結果是精神崩潰或自己把自己送進天國(想想屈原、王國維、顧城、凡高、海明威、尼采等人的命運)他們都因為無法超越自己、超越命運或自認為自我了斷是最好的超越方式(以警世人)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思想家被自己的思想害死了。。。。
這是不是人性的悲哀呢?人性固有的弱點誰又能改變呢?
人是應該懷有激情與夢想、抱負和信念的,只是不要走火入魔,不要過于執著以至偏執。能時刻對自己有個清醒的認識和準確地把握------這對普通人已經足夠。
何苦非要“超越”什么呢?何不“超脫”一些呢?什么這個“主義”、那個“信仰”------對當今社會只是政治童話!
西方思想所倡導的“積極進取、勇于超越”,當然是有積極意義的,只不過它忽略了一個基本現實----一切都是有限的(包括宇宙和時間在內)。而古老東方的思想精髓---天人和一、無為而治、中庸之道、順乎自然…….和俗話說的----難得糊涂、知足長樂、隨遇而安、樂天知命……也許是人生苦痛的最好解藥。當然最完美的是把兩者結合起來,找到一個適當的平衡點。此時我想到了錢鐘書的一段話,大意是------生命是一團欲火。欲望滿足了就感到無聊,滿足不了便痛苦。人生就在無聊和痛苦之間搖擺。為什么不把實現愿望當作快樂,把未能實現當作動力呢?為什么要搖擺不定呢?(只能說------人真不是東西,人天生就是“賤”!)
面對著這個紛繁復雜、物欲橫流、充滿誘惑的世界,如何能時刻保持心理平衡、心態平穩、心境平和就成為生活的藝術了。我想只要能充實頭腦,把握自我,珍惜現在….一個人短暫的一生也可看作一種瞬間的永恒。。。。。。平衡即永恒!平衡點就在自己心中!
冷眼看世界,熱心過人生-----這是我的人生信條。
本文由【m.cixihy.com情感故事】為您整理搜集!
我認為“性格決定命運”中的“性格”背后的含義是很深廣的。它不僅僅是氣質傾向(內向或外向),更多的是一個人的個性、情感、素質、修養及人格等的綜合體。
實際上一個人的大部分性格在出生前就已經形成了。一個人的性別、血統、出身、智商、天賦、身高及像貌等等基本上是由其父母決定的(父母雙方是否有先天性遺傳疾病對后代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以此為基礎(這是最根本的),出生后他的父母對他是否關愛,家庭環境是否和諧穩定,父母對他的啟蒙教育是否得法,童年的生活是否快樂,是否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教育環境(教學質量,學習氛圍,與同學和老師的關系是否融洽等)工作環境(公司和個人的發展空間,公司內的人際關系等)受教育程度(包括所學的專業、是否留學),他所交往的朋友是哪種類型,所交往的各種人是哪種圈子,是否有特殊的經歷,讀過哪些書,個人愛好,婚戀經歷和職業生涯是否順利等等等等。以上這些先天(最基本的)和后天的種種因素造就了一個人現在的“性格”--------除了前面提到的個性、情感、素質、修養、人格等,還包括適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學習能力、適應環境能力、心理承受力、自我調控能力、意志品質等非智力因素和倫理道德觀、價值取向、人生目標、需求層次等等。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的父母和他后天的經歷以及他所處的外部環境決定了一個人的“性格”,這種“性格”也就基本注定了一個人的未來命運。(他有可能會在某一時間某一領域獲得成功,但這并不代表他的整個命運會有根本的改變)。
我畢業前一直天真地以為一個人的命運至少有一半掌握在自己手中,工作多年后發現大錯特錯。作為一個小小的個人------改變(或改善)個人生活可能是容易的,卻無法改變所處的生存環境。哪怕跳到一個心目中理想的環境,過了不久也會發現一個同樣的問題----無論什么環境總有它不完美、不合理,甚至是丑惡、黑暗的一面。人是生活在限制中的,除了欲望之外,一個人的學識、能力、智慧甚至是想象力等都是有限的,因此命運基本被限定了。
我想多數的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在剛走入社會時,一定是躊躇滿志、意氣風發,想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實現心中美好的理想。幾年之后結果怎樣呢?一帆風順、平步青云的畢竟是少數,暫時沒成功的可能會陷入困惑、茫然、彷徨、無奈,甚至一蹶不振、自暴自棄、玩世不恭,游戲人生,甚至墮落下去。作為一個普通人是無法改變自己的環境的,只能被動地接受和適應。只有那些強人、偉人、超人和圣人才有“可能”創造一個所謂更美好的理想的(社會)環境。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自有它的道理,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只能接受宿
命論。從另外一個角度考慮,假定“性格決定命運”是成立的,那么改變性格就能改變命運。性格能改變嗎?我想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只是實在太難,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各種不同環境的磨礪。
哲人和思想家總是說什么---了解自己是最難的,而超越自己就更難。結果一些詩人、學者、藝術家、哲學家、思想家超越自己的結果是精神崩潰或自己把自己送進天國(想想屈原、王國維、顧城、凡高、海明威、尼采等人的命運)他們都因為無法超越自己、超越命運或自認為自我了斷是最好的超越方式(以警世人)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思想家被自己的思想害死了。。。。
這是不是人性的悲哀呢?人性固有的弱點誰又能改變呢?
人是應該懷有激情與夢想、抱負和信念的,只是不要走火入魔,不要過于執著以至偏執。能時刻對自己有個清醒的認識和準確地把握------這對普通人已經足夠。
何苦非要“超越”什么呢?何不“超脫”一些呢?什么這個“主義”、那個“信仰”------對當今社會只是政治童話!
西方思想所倡導的“積極進取、勇于超越”,當然是有積極意義的,只不過它忽略了一個基本現實----一切都是有限的(包括宇宙和時間在內)。而古老東方的思想精髓---天人和一、無為而治、中庸之道、順乎自然…….和俗話說的----難得糊涂、知足長樂、隨遇而安、樂天知命……也許是人生苦痛的最好解藥。當然最完美的是把兩者結合起來,找到一個適當的平衡點。此時我想到了錢鐘書的一段話,大意是------生命是一團欲火。欲望滿足了就感到無聊,滿足不了便痛苦。人生就在無聊和痛苦之間搖擺。為什么不把實現愿望當作快樂,把未能實現當作動力呢?為什么要搖擺不定呢?(只能說------人真不是東西,人天生就是“賤”!)
面對著這個紛繁復雜、物欲橫流、充滿誘惑的世界,如何能時刻保持心理平衡、心態平穩、心境平和就成為生活的藝術了。我想只要能充實頭腦,把握自我,珍惜現在….一個人短暫的一生也可看作一種瞬間的永恒。。。。。。平衡即永恒!平衡點就在自己心中!
冷眼看世界,熱心過人生-----這是我的人生信條。
本文由【m.cixihy.com情感故事】為您整理搜集!
聯系方式
提示:聯系我時,請說明在杰姆小屋看到的,謝謝!
發布評論: